副标题:自然如何治愈了我
作者:理查德·梅比
内容简介:
英国杰出的自然文学作家、博物学家理查德·梅比,在事业巅峰之际,突然患上严重的抑郁症。在朋友的帮助之下,他搬到了东安格利亚。广袤而灵动的原野给了他全新的视野和启迪,也唤醒了他被疾病尘封已久的对自然的热爱与激情。
他住在橡木小屋中,与猫咪为伴,他远足、观鸟、探寻奇异的动植物,年过半百他结识了人生伴侣波莉,在爱人的鼓励下,他重新开始写作,万物在他眼中又鲜活起来,他摆脱了抑郁的困扰,重新投入自然的怀抱。他细心观察,尊重和敬畏每一个生命,思考着文化与自然的边界、人类与自然的相处之道。梅比的文字恰如威廉·布莱克的诗句所言“一沙见世界”。
试读
这些野马行动自如,却天然形成了公马与母马各自为营的母系社会格局。种马只在偶尔需要时,才会去母马群中繁衍后代。东安格利亚大草原本是可以用于耕地,而大沼泽之所以能保存至今,唯一的原因就是人为保护的力度足够强。就在几年前,这里还面临着大多数湿地86都难逃的困境:地下水位不断下降,为了发展农业,人们过度取水灌溉,导致沼泽日渐干涸。同时,桦木林和赤杨林持续扩张,进一步缩小了沼泽的面积。当然,这种变化过程是自然而然发生的,也是渐进缓慢的。这样的结果,应该也符合大多数当地人的心意。人们喜欢茂密的灌木丛与沼泽地融为一体,喜欢野性肆意生长的感觉。但是,这样一来,沼泽再也无法恢复到冰河世纪时的原始模样。20世纪90年代末,欧共体的一大笔拨款中断了沼泽的这种演变。这笔钱专门用来封堵人类开采泥炭时留下的钻孔,清除灌木,清理泥炭矿坑干涸的表层,回灌沼泽,恢复其往昔面貌。于是乎,这里环境的确变好了。如果你能忽略那些笔直的公路和指示路牌,不在意个别环保主义者强势的人为痕迹,那么这里也算是恢复了史前湿地的原始状态。石器时代的英国森林还处于萌芽阶段,或许在当时,这片河谷就是现在的样子。
这一想法忽然间让我觉得,科尼卡野马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它们几乎就是石器时代洞穴壁画上的野马。虽然科尼卡野马的鬃毛更长些,马蹄也大些(或许是世代在农场上干活的结果),但那低垂的马头,硕大的马腹,让人一眼就能认出来。法国阿尔代什省(Ardèche)肖维岩洞(Chauvet cave)的精美史前壁画,描绘的或许就是三万多年前,野马在沼泽地区的生活。在所有旧石器时代的洞穴壁画中,马无疑是最受欢迎的题材。有时,只需寥寥数笔,或是巧妙地利用岩石表面的凹凸,就能将马的形象刻画得惟妙惟肖。在拉斯科洞窟(Lascaux),岩壁上裂缝的曲线,加上黄褐色颜料与黑色炭笔勾勒的线条,生动地刻画了泰班野马倒地打滚的瞬间。当你围绕壁画走动时,可以目睹野马倒下背着地的整个动态过程。法国洛特省(Lot)佩谢·梅尔(Peche Merle)洞穴的壁画上,右侧的一匹“斑点马”刚好与马头形状的突出岩块形成呼应。整幅壁画的着色几乎都呈点状风格,很可87(10)能是画家将赭色颜料与木炭混合,再将颜料吹到岩石上,抑或是用手指甩上去的。壁画中的野马,全都不是耕田的马。
欧洲洞穴壁画自19世纪初期重见天日以来,一直是人们热议的话题,有时还会引发激烈的争论。这些洞穴壁画皆藏身于阴暗偏僻之地,其创作目的(倘若事后猜测有意义的话)和所传达的幽默感及夸张意味,都让人们在赞叹其成就之余,也产生了诸多疑问。在维多利亚时期,面对这种复杂精美的艺术作品,所谓的文明难免感到羞愧的刺痛。因此,人们便将之定义为一些毫无意义的涂鸦作品,不过是几个有点天分的抄袭者偶尔的超常发挥而已。而随着壁画复杂的结构和技巧逐渐为人所知,人们又认为这可能是古人所做的某种墨迹测验[11],用来反映和揭示观看者心中真正的所思所想与偏爱之物。到了20世纪初,人类学家和人种学家从后殖民主义和功利主义角度出发,对这种“原始”文化进行了解读,认为它们是纯粹实用性的狩猎图景,是对捕猎过程的描绘和哺乳动物的野外生活指南。又或是作为一种巫术手段来辅助狩猎,即想象出这样的场景,才能“俘获”(capturing,至今该词仍保留着“刻画”之意)猎物。泰班野马之所以常常被猎人追赶至悬崖,当然也是因为人们想吃马肉。在该物种灭绝之前,最后一匹泰班野马的命运即是如此。不过,泰班野马在被俘获之后,也常常会被圈养起来,生产马奶,这种驯化的工作多半是由女性来完成。
近代以来,有观点认为,这些壁画歌颂的是生殖魅力,蕴藏着与交配和生长相关的丰富的寓意,而并非只局限于简单地描绘狩猎场景。壁画上随处可见长矛和生殖器的图案,这相当于旧石器时代的性感画,表达了男性对性与暴力的信奉和崇拜。再后来,随着人们对意识的形态变化产生兴趣,与萨满有关的解读开始兴起,壁画的表现内容变成了某种与治病或舞蹈相关的宗教仪88式。而最近,结构学专家也开始关注洞穴壁画的布局和分布问题,他们研究了许多壁画,发现了一种似乎普遍存在的联系:古人经常在凸起的岩石表面画野牛,而相对地在凹陷的岩石上画马,不知这是否代表着,前者象征雄性,而后者象征雌性。这一切都暗示着,洞穴壁画所表现的,可能是石器时代的人类复杂的宇宙观和哲学思考。
书评:
《心向原野》是林清玄所著的一部散文集,集中表达了作者的生活态度、人生感悟和世界观。在这本书中,作者的随笔记录了他的旅游和探索经历,同时也讲述了他对生活和人生经验的看法,并通过细腻的文字,展现了他以独特的视角观察世界的才华和眼界。
这本书的优点在于它所表现的生活方式,引领读者追寻一个健康、轻松和自由的生活状态。在其中,林清玄引导读者放眼于大自然,脱离繁琐的生活,走进内心深处,找寻内心的平静与安宁。他通过对生命、人性、爱情和思想等话题的探讨,表达了他对世界的影响、尊敬和敬畏之情,同时也激励读者珍惜生活、感恩生命。
总的来说,《心向原野》是一本非常深入人心的散文集,其文章所呈现的内在思考和生活态度很值得一读。阅读这本书可以帮助我们深入思考自己的人生和生活方式,一步步朝着更加健康、平衡和自由的状态发展。无论哪种文化和哲学背景,这本书都可以给读者带来美好的体验和启示。因此,这本书是值得阅读的推荐之作。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