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情绪的完全逆转
经济与股市在20世纪30年代的崩盘,在投资者的心灵上留下永远无法抹去的伤痕。普通股投资理论遭到了全方位的攻击,股票是最稳妥的长期投资工具这一理念很快被人们所抛弃。作为一位作家及知名投资银行家,劳伦斯·张伯伦(Lawrence Chamberlain)说道:
就其本身而言,普通股作为长期投资工具的表现比债券强不到哪里去,因为它们其实不算啥正经投资,而是投机。 19
1934年,本杰明·格雷厄姆(Benjamin Graham)(一位投资基金经理)及戴维·多德(David Dodd)(哥伦比亚大学的一位金融学教授)合写了《证券分析》(Security Analysis),这本书被誉为股票与债券价值分析领域的圣经。通过多次再版,这本书对学生及投资实务人员产生了持续的影响。
格雷厄姆和多德旗帜鲜明地谴责了史密斯的观点,认为正是这一理论孕育了20世纪20年代的疯狂牛市,为购买股票辩护的理论看似可行,实则荒谬。
他们这样写道:
然而,自欺欺人的投机公众肯定能为自己的行为自圆其说……对于新时代出现的股票牛市,“理性”解释的基础是,分散的普通股持有的收益,从长期的记录来看是不断增长的。稍微浏览一下一本概述性的小册子所提供的数据,就能明显地看出这个问题,此书可以说为新时代理论的发端提供了窠臼。这本书名为《作为长期投资的普通股》,作者是埃德加·劳伦斯·史密斯,1924年出版。 20
大崩盘后的股票收益观
股市大崩盘之后,媒体与分析师对股票市场和那些鼓吹股票投资的人弃之如破履。然而,20世纪30年代,考尔斯经济研究委员会的创始人阿尔弗雷德·考尔斯三世(Alfred CowlesⅢ)创建了市值加权的股票指数,其数据一直回溯至1871年以来在纽约证券交易所交易的全部股票,市场掀起了一股对股票市场指数的收益进行的研究热潮。考尔斯的总收益指数包括了股息再投资,这与我们今天所使用的股票收益率的计算方法是一样的。考尔斯认为,史密斯在股市大崩盘之前的发现是正确的,他还得出结论,股票的价值在大多数时候都是被低估的,投资者也可以凭借股票投资来攫取超额收益。 21
二战以后,来自密歇根大学的两位教授,威尔福德J.艾特曼(Wilford J.Eiteman)和弗兰克P.史密斯(Frank P.Smith)发表了一份研究成果,在研究了交易活跃的工业公司的投资收益之后,他们发现,在不考虑股票市场周期的情况下,通过定期购买这92只股票(一种叫作平均成本的策略),股票投资者可以获得12.2%的年平均收益率,这一数字远远超过了固定收益投资的收益率。12年之后,他们使用之前所研究过的股票,对同样的股票进行了再次分析。尽管他们并未对此期间所涌现的新行业及新公司进行调整,但结果表明,这次的收益率更高。他们这样写道:
如果用此次研究所使用的傻瓜式方法挑选的普通股投资组合也能获得14.2%的年复合平均收益率,那么,即便是一个对市场环境知之甚少的小散户也可以将其积蓄投到一个多样化的普通股投资组合中,我相信,假以时日,他所持有的投资组合不但能保本,而且年平均收益率也低不了。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