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埃里克·波斯纳

内容简介:

本书是美国芝加哥大学法学院著名法学家埃里克•波斯纳的力作,本书主要讨论2007—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时,政府救市行为的合法性,以及如何构建一个即合法又有效的救市机构。为了解答这些问题,作者首先探讨了金融危机的形成和本质,认为次贷危机是一场由市场信心破灭引发的流动性危机;

接着选取了美国政府对美国国际集团、两房(房利美和房地美)以及通用汽车和克莱斯勒汽车的救助行动,讨论了美联储和财政部等机构在对不同金融机构以及重要实体机构实施救助的思路,研究了它们行为的违法之处和违法原因,揭示了救市过程中被大义名分掩盖的不公和偏私,并借此讨论了美国特殊的政治体制和文化氛围对紧急救市的影响;

最后在前述讨论的基础上提出政策建议,认为应当摒弃美国政府内部不同利益集团的门户之见,整合最终贷款人的职能,强化美联储在紧急救市方面的权力,并设置有效的事后救济途径,实现公平和效率的统一。

摘选:

然而,在这一关键时刻,次级市场的问题对整体经济和金融市场所造成的影响,看起来似乎是可控的。

——本·伯南克(Bernanke,2007),2007年3月28日[13]

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Jorge Luis Borges)在他的短篇小说《通天塔图书馆》(The Library of Babel)中,描绘了一座藏书比宇宙中的原子还要多的图书馆。关于这场金融危机的著作,虽没有多到足以装满博尔赫斯的图书馆,不过,就算有人会如此作想,那也是情有可原的。即使不需要重新讲一遍金融危机,我仍然会在本章和次章中作一简要说明,以强调与我的法律观点和政策观点相关的部分。

金融体系的变迁

导致这场金融危机的原因有很多,但事后发现其中的主要原因却相当简单,甚至是显而易见的。金融危机之所以爆发,是因为金融系统经历了一场嬗变,将原本用来预防金融危机发生的法律制度抛在了后面。[1]嬗变之所以发生,部分是由于那些法律制度增加了金融机构及其客户的成本。自然而然,这些机构发展出了一套既能规避法律又不会违背法律的方法。用经济学家的行话来说,这就是“监管套利”(regulatory arbitrage)。嬗变的另一个原因是这个世界变了:借款方和储户的需求变了,所以金融系统也随之改变,以便服务于这些需求;同时,技术也发生了变革,使金融创新成为可能,新型的交易与机构也由此产生。尽管在这场嬗变发生之时,包括金融经济学家、工商业者和监管人员在内的很多专家都已经有所察觉,但是,他们却并未意识到,金融系统的嬗变已经跑在了法律前面,还引发了新的金融危机风险。[2]事实上,他们的观点正好相反,那就是,这场嬗变让金融系统变得更加安全,而不是更加危险。这就是为什么导致这场金融危机发生的那些法律总体而言是在放松监管,(几乎所有人都没有料到)这其实增加了发生危机的风险,而不是(像几乎所有人都以为的那样)降低了金融的不稳定性。这就是为什么这场危机是个意外。而这也就是为什么美联储被迫创新,在某些场合甚至不惜突破法律,以便应对危机。

过去的好日子(其实没那么好)

金融系统的中枢是银行业。银行从普通群众和工商企业那里吸收存款,再以较长的期限贷给其他人,好让他们去买房买车;或者贷给企业,以便它们在开始盈利前先行购置设备和支付员工工资。通过这种方式,银行充当了中间人的角色:一边是短期的储户,他们需要的是能够随时存、取资金的账户;另一边是长期的借款方,他们需要的是不必其提前全额还贷的保证,直到他们的房子住满30年、车子开满5年或者(如果它们是企业)贷款融资项目取得利润为止。这个过程叫做“期限转换”(maturity transformation)——将储户借给银行的短期存款期限转换成银行放给借款方的长期贷款期限。

期限转换的关键在于统计学,这是一门关于大数据的学问。银行从成千上万的客户那里揽储,客户不断把钱存入活期账户,同时又不断把钱从活期账户里取出来。通常而言,所谓客户从活期账户中取钱,其实只是开支票给另一个银行客户,银行事实上并未付出资金,只是在记账时把银行对前面客户的借款记在后面客户的名下。鉴于各式各样的客户不断地存钱取钱、注销旧账户和开立新账户,银行可以假定其进项资金能在总体上保持一种结余状态。正因如此,银行才可能放长贷给借款方。没有人愿意通过借短债来融资购房。银行为购房者实现了愿望,这正是银行借以创造经济价值的方法。它们一边向购房者发放有利可图的长期贷款,一边又通过向储户发放利息、提供支票等支付业务来对其作出补偿。

不幸的是,这个体系也有它脆弱的一面。它是以不同储户的取款行为之间没有关联(或者没有充分关联)的概然性假定为前提的。正常情况下,这个前提是成立的,但是被推翻的可能性也是存在的。如果某个小镇上唯一的一家大型企业倒闭了,那么,为了熬过这段艰难的时光,几乎所有储户都有可能去取钱。或者,如果社会上出现谣言,称某家银行经营不善,储户们也有可能去取钱,因为他们害怕银行将来没钱偿付本息。在上述两种情况下,挤兑都有可能发生。就一家经营良好的银行而言,一旦人们对其偿付能力失去信心、争相取款,即使它实际上能够进行偿付,依然有可能会发生挤兑。挤兑会很快榨干银行的现金:考虑到把钱借出去能带来更多回报,银行手头并不会留存太多现金。银行或许可以找其他银行借钱来渡过难关,然而,在最糟糕的情况下,银行必须通过贱卖资产(主要是诸如抵押贷款之类的长期贷款)筹集资金。当资产被贱卖的时候,它们往往换不回多少资金。这家经营良好的银行就会变得流动性不足(缺乏现金),又由于贱卖资产而资不抵债,最后只好关门大吉。银行会解雇员工,因为员工失去了他们掌握的关于借款方的关系专用性信息[14]。银行还会尽可能催收贷款。所有这些都会对经济造成破坏,除非其他银行能够快速收拾残局。

银行并不是独自在战斗。它们的业务是通过由众多银行所组成的网络来开展的。这背后有两个原因:第一,银行提供的支付服务有赖于银行之间的互动。比如,A银行的一位客户向B银行的一位客户开具了一张支票,为了完成这笔交易,两家银行除了需要调整客户在各自银行账户里的余额,还需要同时调整自己在对方银行账户的余额。第二,银行间会进行短期拆借,因为无论什么时候,总会有银行需要额外的资金,也总会有银行拥有闲余资金。这种网络体系既可以帮到银行,也可能让它们变得更加脆弱。如果一家银行发生了挤兑,它可以迅速从其他银行借到资金,对其客户进行偿付,直到他们恢复理性。冲着这家银行名下的住房抵押贷款和其他有价值的资产,别的银行会向它提供贷款。即便这家银行的所在地正饱受工厂倒闭或者长期衰退的折磨,它仍旧可以从其他银行获得足够的资金,然后再以一种有序的方式慢慢出售名下的贷款,从而避免发生挤兑之后常见的自杀式贱价甩卖。

然而,这个网络的脆弱性在于,针对一家银行的挤兑也可能通过这个网络传染给其他银行。举例而言,如果A银行遭遇了挤兑,它为了筹措资金取出了在B银行和C银行的存款,接着,B银行和C银行的客户就有可能会担心这两家银行无法兑现它们的债务。一旦B银行和C银行的客户也开始争相挤兑,整个系统就可能崩溃,从而导致局部的危机演变成为区域性的甚至全国性的危机。这时,整体经济就会发生通缩,商业活动将难以为继。

以往,银行主要通过留存资金或者资本缓冲[15]来防范挤兑,但是背后的动机使其无法达到社会最优(social optimum),因为危机的成本会向整个经济体扩散,不可能全部由银行内部消化。为此,各国政府建立了包含以下两方面要素的监管架构:首先,政府建立了严格而全面的银行监管体系,以确保银行从事安全的业务——提供低风险贷款(而不是高风险贷款)、维持多元化投资组合、远离高风险业务活动、保留充足的资金以及大额的资本缓冲。其次,政府保证了存款的安全——要么是通过像美国联邦存款保险体系那样的显性保险,要么是通过模糊的承诺暗示自己会履行最终贷款人的职能,向处于困境的银行提供紧急贷款。这两方面要素之间是密切相关的。保险制度不但减少了储户选择更加安全的(而非更有风险的)银行的动机,而且降低了储户对银行经营行为进行监督的意愿。这就引发了道德风险,而事前监管体系所要解决的,正是这种道德风险。

变革

美国的金融监管体系是在“大萧条”(the Great Depression)时期走向成熟的。在接下来的数十年里,这个体系似乎运行得相当不错。但是到了20世纪70年代,它却陷入了混乱状态。其中的一个问题就是这个监管体系管得实在太多了。出于安全和稳健方面的考虑,银行不允许从事保险、证券承销等业务,尽管此类业务原本可以(通过分散经营)使银行减少风险,并让银行客户享受到更加高效的金融服务。对大多数银行而言,它们不可以跨州经营,甚至在同一个州内也不能开设分支机构。这就导致银行只能保持一种小而碎片化的状态,在地域空间上也无法充分地实现多样化。银行体系还被人为地分成了专门面向消费者型储户和购房者的储蓄贷款协会或者储蓄机构[16],以及专门面向工商企业的“商业银行”(commercial banks)。后来,监管部门(最终是国会)解除了许多这方面的限制。20世纪70年代的通胀飙升,让储蓄贷款协会捉襟见肘、进退维谷:一方面,它们发行的30年期抵押贷款的利率很低;另一方面,它们自己在融资时却要付出较高的利率。对于这些问题,始于20世纪70年代并于80年代和90年代愈演愈烈的金融放松监管运动,其实是一种合乎情理的应对方式,尽管其中有很多举措在如今饱受诟病。

书评:

《猫和狗的生活哲学》是一本轻松有趣的读物,融合了人们对猫狗的喜爱和对生活的思考。作者通过对猫狗的行为和生活哲学的解读,深入探讨了人类在面对各种生活难题时可以从小动物们身上学到的智慧和启示。通过对猫狗的日常生活的生动叙述,让读者们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态度和观念,领悟到一些处理事情的新思路。总之,这是一本极富启示、很有趣、读后令人感触深刻的读物。

英文书评:

“The Life Philosophy of Cats and Dogs” is a lighthearted and enjoyable read that combines people’s love for cats and dogs and their thoughts on life. Through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behavior and life philosophy of cats and dogs, the author deeply explores the wisdom and inspiration that humans can learn from these small animals when facing various life problems. With vivid descriptions of the daily lives of cats and dogs, readers are encouraged to rethink their attitudes and beliefs towards life and gain new insights for dealing with things. In summary, this is an inspiring and interesting book that is sure to leave a profound impression on readers.

声明:80616仅为VPS促销信息分享平台,所有商家的最终归宿都是倒闭或跑路,也许是明天,也许是百年之后。请网友自行斟酌决定是否购买,风险自负。唯有数据勤备份方可万无一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