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汤姆·范德比尔特

内容简介:

作为初学者,婴儿以爬行的方式浏览世界,幼儿用跌跌撞撞的行走和不断的摔倒探索世界。逐渐长大的我们,在掌握跑跳技能的同时,大脑也在形成新的神经元连接。我们贪婪地汲取知识,渴望通过学习积累更多经验。 可是成年后,为什么我们反而越发不敢试错,不敢让自己成为初学者去掌握新事物?我们是否忘记了从头开始的纯粹乐趣?在拓展新技能的过程中,成人的大脑和孩子的大脑又有什么不同?

在女儿蓬勃的好奇心的激励下,作者开始了对纯粹学习的探索。他在一个业余合唱团里热情高昂地歌唱,曾在国际象棋比赛中输给8岁的孩子,在哥斯达黎加的冲浪营里高强度地冲浪……

在整个过程中,他采访了几十位专家,了解成为“成人初学者”的好处和其背后迷人的心理学和科学机制,告诉我们,任何人都可以在决定“重新开始”时变得更好——在任何年龄迈出“尴尬的第 一步”都将发现世界的更多可能!

摘选

又一次,再开始:一份宣言

本书为所有刚开始学习的人、迟疑不决的人、不敢当着一屋子看似知道自己在做什么的人提问题的人而写,为所有不管做了多少次都需要旁人指点、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却仍然在做的人而写,为所有参加赛跑却不清楚自己能不能跑完全程的人而写。这是一本失误大全、一番对笨拙的颂扬。套用电影《追讨者》(Repo Man)里的台词,它讲的是不要在回避紧张局面中度过一生,而要主动投身其中。

本书是为笨拙者准备的手册、为被碾碎的自我准备的急救箱、应对最痛苦、最辛酸的阶段的生存指南:初学者的尴尬、强烈的自我意识,以及令人振奋的曙光。这不是一本讲述“怎么做”的书,它讲述的是“为什么要做”。它不是为了让你在某件事上做得更好,而是让你在尝试学习时感觉更好。它着眼于在任何年龄段重塑自我、展现神奇生活的微妙举动。它讲的是学习新事物,说不定,你就是这些初学者中的一员。

*

对我来说,这一切都始于尝试国际象棋。归根结底,多亏了我女儿,我内心的某种东西被唤醒了。

初次为人父母,是一场最基本的初学者体验。你只不过跟朋友聊了聊天,最多读了几本书,就扬帆起航了,第一天,你就冲上了新手坡。

“或许,你以为通过阅读或者听取他人的经验,就能够懂得为人父母是什么感觉,哪怕你自己从未有过孩子。”耶鲁大学哲学系教授L. A.保罗写道,“你错了。”

她写道,那是一种“在认识论上独一无二的”体验。意思是:你知道啥呀!

你几乎不知道怎么抱住这个会呼吸、会眨眼的小东西,也难以解释其行为。你躺在床上,努力应对古怪的决策树:是买面朝前的安全座椅,还是买朝后的?你跟婴儿车较劲,生活变成了一段时常冲到互联网上观看优兔视频的过程(这个主题我将放在本书后面讨论)。在你想要快速掌握某种专业知识时,你会发现自己在和陌生的新朋友(那些你在街上遇到的神出鬼没的人,比如家长)交谈,交换信息。

做一个好家长,跟其他学习过程一样,需要深思熟虑的练习。新手父母(如果有人研究过这个主题的话)肯定是欠缺练习的。有一项研究是向新手父母展示一连串的居家环境,对有可能对孩子造成伤害的危险因素,他们连一半都没找出来。就连对孩子说话这样基本的事情,也能够以效果更好的方式来完成,最终让孩子变得伶牙俐齿。

新手父母也会成为新手老师,因为我们不再记得,或者说,也没有多少机会了解自己当初是怎么学习的,我们恐怕不是最出色的指导者。在和女儿玩接球游戏时,我努力想给出比“把球扔给我”更有说服力的指示。我可以把步骤写出来吗?不见得会有什么效果。第一步,把球拿好;第二步,将球扔出。或许,我可以使用比喻或意象,这在体育教学中效果往往很好:“想象你把球扔出来。扔给我。”

我们必须学习怎样教。有时,我们必须重新学习自己要教的东西。我女儿3岁时,我把她放在一辆装有辅助轮的自行车上。这是错误的做法——我现在坚定地认为,她开始开心地在公园里骑车绕圈,直到拐弯速度太快摔倒在地。

借助辅助轮不能传授骑自行车所需的真正技能,只是给人以虚假的信心。这种“不犯错的学习”或许能让学习者感觉更好,但它绕开了很多只能从犯错中学到的经验教训。与游泳用的漂浮板一样,辅助轮剥夺了骑自行车的真实感受。

于是,我卸掉了辅助轮和脚踏板,一下子,它变成了一辆平衡车。女儿骑得有些摇摇晃晃,但这比她依靠辅助轮完成看似平稳的骑行更有指导意义。过了几个星期,我在她背后轻轻一推,她就能独立骑行了。

和其他家长一样,我突然发现,学习的过程包围了我——虽然我现在几乎记不起来包围的方法。不仅是国际象棋,还有钢琴、足球、跆拳道、合唱、滑板、编程入门、田径运动、室内攀岩。这些事情不见得都能“坚持”,但似乎也没什么要紧的。他们是孩子,他们在探索。我们应该让他们尽量尝试更多的东西,这对他们有好处。

但有什么东西开始啃噬我,我成了女儿学习生涯的全职督导员,坐在等候区旁观她的进步,而我自己呢?我琢磨着,我掌握了什么新技能?

当然,我们每个人都以无穷无尽的细微方式不断学习着新东西。《摇篮里的科学家》(The Scientist in the Crib)的作者写道:“成年后,至少有些时候,我们仍然保留着孩童般的学习能力。”你刚从机场租了辆车?你会花上一分钟熟悉新的驾驶位布局。你走上过一条平常并没有冰雪覆盖的人行道吗?你曾穿着袜子从陌生的木制楼梯上走下来吗?你只是巧妙地调整了自己的本体感觉(你的身体在这个世界里的“第六感”),要不然你就会摔倒。刚从安卓手机换成苹果手机?你得重新训练自己的手指。

不过,我是否获得了更多实质性的技能呢?我从事记者工作,本来就会不断地汲取新的信息。我是一个“终身学习的初学者”,不断地“空降”到一些我几乎完全不了解的领域(核废料、手表制造),会见关键人物,学习术语,阅读新奇的行业杂志(你知道物流托盘行业内竟然有两份顶尖刊物吗),要不然我就会被淘汰。每当听到有人说“你真是做足了准备工作”,我会感到颇为自豪,但紧接着我就会转到下一件事上。

我有一肚子陈述性知识,即所谓的“知道”,我“知道”得很多。拜托,我还上过电视问答节目《危险边缘》(Jeopardy)呢!(但我输了,输给了一个“知道”得更多的人。)

但对程序性知识,或者说“知道怎么做”类的知识呢?我能很快地把握事实,但我最近到底学会了做些什么?与我女儿相比,我似乎是在自己的职业高原上得过且过地混日子,稳稳地待在舒适区。

我意识到这一点是因为有一天我女儿的学校举办了“才艺日”活动,要求家长们在整整一屋子(25个)一年级学生面前展示一些技能。我绞尽脑汁:我有什么技能?赶在截稿日之前交出新颖的文章?我不认为孩子们会觉得这有多酷炫。那么,我吹口哨挺厉害,或者我把他们带到室外,给他们示范一次倒车入库?

一个念头冒了出来:除了下棋,我想尝试再学习一些技能。我女儿学习时,我不再只是坐在一旁,而是陪她一起学。有时,比如国际象棋,我们会设定相同的目标。这是个奇怪且新颖的概念。在谷歌里搜索“和孩子一起学习”,结果大多是怎样促进孩子学习,而你自己已成定局。

但我该学点儿什么呢?为了寻找灵感,我在网上发布了一个问题:“我这样的老手应该学点儿什么样的新把戏?”第一条回复来得很快:“你试过写作课吗?”

呃,这是宇宙想告诉我点儿什么吗?

书评:

中文书评:

《永远年轻的初学者》是一本非常有启发性的读物。本书作者提出了一种“初学者思维”的概念,旨在鼓励我们永远保持一颗学习的心态,不断尝试新事物,不惧失败。通过丰富的实例和故事,作者告诉我们,人生中的重要塑造因素不是年龄、地位、经验,而是不断学习和尝试。同时,本书还强调了与人合作和分享的重要性。总之,这是一本非常值得推荐的书籍,对于那些希望不断成长和改进自己的人来说,将产生极大的启示。

英文书评:

“Forever Young Learner” is an inspiring read that encourages us to maintain a learning mindset and constantly try new things, without fear of failure. Through a wealth of examples and stories, the author tells us that the important shaping factor in life is not age, status, or experience, but rather incessant learning and experimentation. Additionally, the book emphasizes the importance of collaboration and sharing with others. In summary, this is a highly recommended book that will provide great inspiration for those who want to continue growing and improving themselves.

声明:80616仅为VPS促销信息分享平台,所有商家的最终归宿都是倒闭或跑路,也许是明天,也许是百年之后。请网友自行斟酌决定是否购买,风险自负。唯有数据勤备份方可万无一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