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百年北大学术积淀深厚,学术大师云集。“北大通识课”系列丛书从多个角度呈现北大通识课的面貌,展现北大的人文精神和学术魅力,是学习文学、历史、哲学、国学知识的优秀读本。书中遴选蔡元培、顾颉刚、冯友兰、王力、胡适、季羡林、朱光潜、马衡、任继愈、汤用彤、钱玄同、张岱年、钱穆、王国维、叶企孙等北大名师的经典论述作为导言,让读者既能提高文学素养,提升历史认知,培养哲学思维,积累国学知识,也能够在北大学者的引导与点评中,吟咏绵绵古韵,重温民国经典,观赏异域风情,追寻生活之美。

多个角度展现北大的人文精神和学术魅力。

试读

北大哲学课

目录

代序:哲学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

中国哲学 百家之言,百种人生

不同智慧,别样境界

快意江湖,随性生活

多元开放,兼容并包

心系天下,放眼世界

西方哲学 爱琴海岸的淳朴

黎明前的黑暗

陈酒中酿出新味来

19世纪的精神生活

代序:哲学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

西方人看到儒家思想渗透中国人的生活,就觉得儒家是宗教。可是实事求是地说,儒家并不比柏拉图或亚里士多德的学说更像宗教。“四书”诚然曾经是中国人的《圣经》,但是“四书”里没有《创世记》,也没有讲天堂、地狱。

当然,哲学、宗教都是多义的名词。对于不同的人,哲学、宗教可能有完全不同的含义。人们谈到哲学或宗教时,心中所想的与之相关的观念,可能大不相同。至于我,我所说的哲学,就是对于人生有系统的反思的思想。每一个人,只要他没有死,他都在人生中。但是对于人生有反思思想的人并不多,其反思思想有系统的人就更少。哲学家必须进行哲学化;这就是说,他必须对于人生反思地思想,然后有系统地表达他的思想。

这种思想,所以谓之反思,因为它以人生为对象。人生论、宇宙论、知识论都是从这个类型的思想产生的。宇宙论的产生,是因为宇宙是人生的背景,是人生戏剧演出的舞台。知识论的出现,是因为思想本身就是知识。照西方某些哲学家所说,为了思想,我们必须首先明了我们能够思想什么;这就是说,在我们对人生开始思想之前,我们必须首先“思想我们的思想”。

……

哲学的功用,尤其是形上学的功用,不是增加积极的知识,这个看法,当代西方哲学的维也纳学派也作了发挥,不过是从不同的角度,为了不同的目的。我不同意这个学派所说的:哲学的功用只是弄清观念;形上学的性质只是概念的诗。不仅如此,从他们的辩论中还可以清楚地看出,哲学,尤其是形上学,若是试图给予实际的信息,就会变成废话。

宗教倒是给予实际的信息。不过宗教给予的信息,与科学给予的信息,不相调和。所以在西方,宗教与科学向来有冲突。科学前进一步,宗教就后退一步;在科学进展的面前,宗教的权威降低了。维护传统的人们为此事悲伤,为变得不信宗教的人们惋惜,认为他们已经堕落。如果除了宗教,别无获得更高价值的途径,的确应当惋惜他们。放弃了宗教的人,若没有代替宗教的东西,也就丧失了更高的价值。他们只好把自己限于尘世事务,而与精神事务绝缘。不过幸好除了宗教还有哲学,为人类提供了获得更高价值的途径—一条比宗教提供的途径更为直接的途径。

因为在哲学里,为了熟悉更高的价值,无须采取祈祷、礼拜之类迂回的道路。通过哲学而熟悉的更高价值,比通过宗教而获得的更高价值,甚至要纯粹得多,因为后者混杂着想象和迷信。在未来的世界,人类将要以哲学代宗教。这是与中国传统相合的。人不一定应当是宗教的,但是他一定应当是哲学的。他一旦是哲学的,他也就有了正是宗教的洪福。

冯友兰

曾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被誉为“现代新儒家”

中国哲学

中国哲学之中心部分是人生论,人生论之中心部分是人生理想论。人生理想论即是关于人生最高准则的理论。

——张岱年 中国现代哲学家、哲学史家,曾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百家之言,百种人生

每个人都争取一个完满的人生。然而,自古及今,海内海外,一个百分之百的完满人生是没有的。所以我说,不完满才是人生。

——季羡林 曾任北京大学教授、系主任、副校长

生命的平衡

◎阴阳五行的智慧

阴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概念,其中蕴涵了中国哲学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它最初是源自古人对自然的探索和总结,即向日为阳,背日为阴,后来又引申到天地、日月、昼夜、寒暑、男女、上下,等等,皆分阴阳。

古人习惯用阴气和阳气来解释四季的变化和事物的此消彼长。他们认为,蒸发上升的是阳气,沉滞下降的是阴气。阳气的季节,气从大地由内而外,促使万物生长;阴气的季节,气沉滞下降,万物凋零归根。这阳气和阴气是万物的根本,如果能相互平衡协调,则四季风调雨顺,不会偏衰;如果阴阳失衡,便会发生灾难。

这种观点现在来看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在当时却解释了很多难以理解的现象。西周末年,太史伯阳父就曾以阴阳二气来解释地震的发生:“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蒸,于是有地震。”这也是史料中有关“阴阳”观念使用的最早记载。

中国古代的哲学家们认为,阴和阳既互相对立,又互相作用,由此才会有此消彼长的现象,这也是一切事物发生、发展、变化及消亡的根本原因。《史记·天官书》中说:“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天则有日月,地则有阴阳。天有五星,地有五行。”古人认为,阴阳是促使一切事物产生的根本,而五行则是构成一切事物必不可少的要素。

五行,即木、火、水、金、土,这五种元素充盈在天地之间,无所不在,它们相互作用、相互发展,维系着自然的平衡。木代表生长的物质;火代表可以散发热能的物质;土代表自然本身;水代表流动的物质,可以循环;金代表坚固的物质。木和火在土的上面,水和金在土的下面,所以木、火属阳,水、金属阴,土是中性。

顺着循环来,五行便会互相生发,即“五行相生”,如:木生火、火生土……若逆着循环走,五行便会互相克制,如:木克土、土克水……古人用阴阳与五行这种相生相克的关系,来阐释一切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即自然界阴阳相互作用,产生五行;五行相互作用,则产生万事万物的无穷变化。

在传统文化中,阴阳与五行影响深远,在孔子生活的春秋时期已经具有了崇高的地位,而正式将阴阳与五行相结合在一起的,是战国时期的邹衍。作为中国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人认识世界的方法,同时,也是古代天文学、气象学、化学、算学、音乐和医学等发展的基础。

◎八卦的奥秘

阴阳学说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周易》的成书。

《周易》,也称《易》或《易经》,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是中国古代帝王之学,人们常用它来预测未来、反映当前、决策国家大事。一直以来,各朝各代都有人研究《周易》,许多政治家、军事家、商人更将其奉为一生必读之书。

关于“周易”,东汉经学大师郑玄认为,“周”就是“周普”的意思,即无所不备,周而复始;而唐代大学士孔颖达则认为“周”只是一个地名,是周朝的代称。

对于“易”的解释就更是众说纷纭了。东汉经学家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易”是因蜥蜴而得名,只是一个象形字,是蜥蜴的俗称“变色龙”的引申义。

而现代哲学家胡适则认为,“易”是变易、变化的意思,天地万物都不是一成不变的,都是时时刻刻变化的。他还举了个例子:孔子在江边看到滚滚不绝的江水,不觉叹了一口气说道:“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逝者”便是“过去种种”。天地万物,都像这滔滔河水,才到了现在,便早又成了过去,这便是“易”字的含义。

在这多样的解释中,虽然还没有得到定论,但《周易》书中涉及的诸多占卜知识,以及对事物变化规律的描述,早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精髓和自然哲学的依据。

八卦,就是从《周易》中来的。《周易》中说:“易有太极,始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其中,两仪,即阴阳;八卦,即乾、坤、震、巽、坎、离、艮、兑。

传说八卦是上古时期伏羲所画,象征自然世界的八种物象,后来周文王将八个单卦两两相叠,又推演出八八六十四卦。因此《史记》中有“文王拘而演周易”的记载,后世也有许多学者认为《周易》就是周文王所著。

周文王,姓姬名昌,又称伯昌。商纣王时期,他还只是西岐的一个诸侯,人称西伯侯,因不满商纣王重刑辟暗、淫乐后宫,而被崇侯虎告发。崇侯虎对商纣王说:“西伯积德行善、政化天下,诸侯都心有所向,这将对大王您十分不利呀!”于是纣王下令将西伯侯姬昌囚禁在一个叫羑里的地方,不让他再回西岐。

被困在牢狱中整整七年的姬昌,无以打发时日,便发挥自己平生所积累的学识,潜心研究易学八卦。他通过八卦相叠,从而推演出现在《周易》中所记载的“乾为天、坤为地、水雷屯、山水蒙”等六十四卦,留予后代子孙。

其实,所谓的卦象,并没有吉凶之分,只是用来分析说明人们在顺境和逆境时,应采取的态度、行为和处事方法。

《周易》堪称我国文化的源头,其内容十分丰富,对我国几千年来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都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诸子百家中,无论是孔孟之道、老庄学说,还是《孙子兵法》《黄帝内经》都与其有着密切的联系。

◎周易(二则)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1]。《周易·乾卦》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2]。《周易·坤卦》

【注释】

[1]“天行”句:天体的运行刚强劲健,相应于此,君子也应该发愤图强,永不停止追求的脚步。

[2]“地势”句:大地的气势厚实和顺,君子也应该增厚美德,容载万物。

制礼作乐的能臣

◎礼仪之邦的起源

周公,姓姬名旦,又称叔旦,因其封地在周地,所以世人尊称其为周公或周公旦。他是我国西周初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思想家,儒学的先驱。孔子一生所追求的正是周公式的事业。

有着皇族血统的周公,是周武王的同母弟弟,周文王姬昌的第四子。他曾两度辅佐周武王东伐纣王,之后又辅佐武王的儿子成王执政,并制作礼乐,为周朝提出了成套的统治思想。

姬旦从小就懂道理、知孝义,且多才多艺。周文王在世的时候,他给父亲端茶,就像捧着很重的东西一样,十分谨慎。即使替父亲处理事情,他也小心翼翼,不敢独断专行。周公辅佐周武王把商朝推翻后,没多久周武王便因病去世了,武王的儿子姬诵继承了王位,是为周成王。成王年幼,没有办法亲政,于是周公又开始替侄儿处理国家政务,通过摄政决断天下大事。此时的周公,为人处世果断坚决,不仅平定了叛乱,还制定了许多安邦定国的制度。

儒家学说中“礼”的概念,就缘起周公。为巩固政权,周朝迁都洛邑,周公在这里召集天下诸侯举行盛大庆典,并宣布了各种典章制度,正式册封了诸侯,这就是著名的“制礼作乐”。

周公认为,“礼”是维护等级制度的礼仪规范,划分了等级并限制各阶层的权力;“乐”是配合礼仪活动而进行的音乐歌舞。所谓:“礼以分,乐以和。”礼强调的是分别,即“尊尊”,尊重应该尊重的人;乐的作用是感染众人和睦共处,即“亲亲”,亲近应该亲近的人。周公的礼乐制度对中华文明产生了经久不衰的影响,从此中国成为礼仪之邦。

◎敬天保民

周成王成年后,周公及时将国家政权交还给成王,甘为臣子,全心全意为周成王出谋划策,对于成王交代的事项从不居功自傲,而是谨慎躬行。对于贤能的人才,周公唯恐失去。即使是在洗头发、吃饭的时候,只要他听到有贤士来拜访,便会挽起头发、吐出口中的食物来接待来人。

鉴于商朝灭亡的教训,周公先后发布了许多公告。他告诫统治者,为政要注意“敬德保民”“明德慎刑”“有孝有德”“知小人之依”。周公认为,民情能够体现天命,君主要与人为善,考虑民众的感受,多行恩惠,少施刑罚,做“保享于民”的有德君主,才能被上天保佑,才能“享天之命”。

周公辅佐武王、成王,为周王朝的建立和巩固作出了重大贡献,成为后世为政者的典范。他的天命思想把“敬天”与“保民”直接联系了起来,成为儒家政治思想的直接来源。孔子的儒家学派,把周公的人格典范作为最高典范,并将周初的仁政视为最高的政治理想。

一代智者的道德修养

◎管鲍之交

春秋时期,齐国有一位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他在齐国任相四十年,以“尊王攘夷”为号召,帮助齐国实行改革,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霸主。他便是被人称为“春秋第一相”的管仲,史称管子。

管仲与周王室同宗,也是姬姓,父亲是齐国的大夫管庄,不过,还在少年的时候,管仲的父亲便去世了,只有年迈的母亲仍在。家道中落的管仲,生活十分贫苦。为了谋生,他不得不过早地挑起家庭重担,从事当时被人们认为很低下的职业——商人。

当时,管仲有个好朋友,叫鲍叔牙,他们两个人合伙一起经商赚钱,可是,管仲总是分给自己的多,分给鲍叔牙的少。鲍叔牙对此却从不抱怨,不过,当他听到众人在背后说管仲贪婪、不讲朋友义气时,他立即出面解释:管仲并不是贪图金钱的人,他之所以这样做,只是因为他家境贫寒,尚有年迈的母亲,全靠他一人供养。之后,管仲又做了很多工作,但都没有成功,鲍叔牙却从未认为管仲无能,而是安慰他说机会未到。在长期交往中,两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管仲多次对人讲:“生我的是父母,知我的是鲍叔牙。”

这就是“管鲍之交”的典故,后人常用来形容好朋友之间亲密无间、彼此信任的关系。

后来,两个好朋友分别担任齐国公子纠和小白的老师,一时成为美谈,但两人各为其主,在齐国王位继承上产生了分歧。管仲为了助公子纠取得王位,险些箭伤了公子小白,却被公子小白以假死骗过,最终登上了国君的宝座,成为历史上有名的齐桓公。此时的齐桓公本打算任鲍叔牙为相,而鲍叔牙却推荐了管仲,自己甘愿听命于管仲……

◎贤相的安邦之策

在孔子最佩服的前辈中,管仲就是其一。孔子说:“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意思就是:如果没有管仲的话,我们到现在还是披头散发,处在蒙昧状态呢!管仲十分重视统治者自身道德的修养,认为在上者应“称身之过”“治身之节”。

齐桓公拜相后,经常向管仲请教安邦治国的谋略。

有一次他问管仲:“你有没有发现我身上有很多毛病?我喜欢打猎,爱喝酒,还好色……”

管仲听后回复道:“这三样都不妨碍齐国称霸。”齐桓公很意外,紧接着管仲就说,“做国君有三件事不能做:第一,得贤而不能任;第二,用而不能终;第三,让贤人干事,而和小人一起议论贤者。”

原来,管仲认为好猎、好酒、好色,不是没有危害,只是这三种“爱好”的危害性与后面所说的三件事相比,要小得多。这也体现了管仲的一些用人观念。管仲认为,作为一个国君要重视人才,要有识别人才的眼力;任用贤者要能够信任人,并且要用到底;对待贤才要公平,要有一个公正公开的价值评判尺度。与贤人谋事而与小人议之,管仲认为这是最不好的。

同时,管仲还提出“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的观点,大意是说,只有满足了一个人在衣食住行等方面的物质需求,这个人才会学习并遵守法律和法规,受道德的约束。用现代哲学的话说,就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物质是第一性的,精神是第二性的,物质决定精神。从这一点来看,管仲的思想是属于唯物主义范畴的。

此外,管仲还是早期法家思想的先驱。他从治民的立场出发,既强调法制的重要,主张“严刑罚”“信庆赏”,又肯定道德教化的作用,指出治民仅用刑罚“不足以服其心”,必须辅以德教,“教训成俗,而刑罚省,数也”。他的这些言论主要被辑录在《国语·齐语》一书中,另有一部《管子》传诸于世。

顺其自然莫妄为

◎大道无形

著名哲学家、曾任北大教授的胡适曾说:“中国哲学到了老子、孔子的时候,才可当得‘哲学’两个字。”作为春秋时著名的思想家之一,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据《史记》记载,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世人又称老聃,楚国人,曾做过周朝的“守藏室之史”,也就是图书管理员。

老子的详细事迹,已不可考,据传,孔子曾从鲁国来到周都,向他请教有关“礼”的学问。

老子说:“你所谓的礼,倡导它的人早就死了,就连骨头都已经腐烂了,只有他们的言论留了下来。君子时运来的时候,就应当驾车出去做官,如果生不逢时,就应当隐居起来……

“我听说,富贵的人会把钱财送给朋友,有德行的人会把箴言送给朋友,我不是什么富贵之人,便送几句话给你吧!当今时势,有些自以为很聪明的人却给自身招来了祸患,主要是因为他们爱好讥讽别人,过分夸奖别人,还有就是自视清高、太过自傲。把那些骄气、欲望和做作的身段都放下吧,这些对君子来说,并没有什么好处。我能告诉你的也就这么多了。”

孔子听后受益匪浅,离开周都后回到了鲁国,他的弟子纷纷上前请教:老子是怎样的一个人。孔子对他的弟子们说:“我知道鸟可以在天空飞,鱼可以在水中游,兽可以在大地跑。会跑的,能用网捕捉;会游的,能用钩子钓;会飞的,能用箭去射。但是,龙,我不知道该如何了,它能腾云驾雾直上九天,我今日所拜访的老子,就好比一条龙!”

书评:

《北大通识课》这本书是由北京大学面向全校本科生设立的通识课程汇编,集合了多位北大教授的授课内容,包括哲学、历史、文化、文学、艺术、数理等方面的内容。

这本书的最大特点就是知识门类齐全,内容涵盖广泛。不仅包含了人文社科类的知识,还涉及到了理工科知识,满足读者对于不同学科的全面需求。而且每个知识点都有对应的实例和案例,使得抽象的概念变得更加具体和易懂。

每一篇文章都有不同的视角和独特的见解,各位教授的风格也各具特色,但都十分深入浅出、生动形象,对于那些对这些领域知识有兴趣和热情的读者们,都可在这本书中得到充分、全面的解说和阐述。

总的来说,《北大通识课》是一本具有很高阅读价值的书籍。无论是本科生、研究生、还是任何对人文社科或科技文化有兴趣者都值得一读。同时它作为一本集多位专家的经验心得汇编,也是一份不可多得、极具参考价值的学习指南。

声明:80616仅为VPS促销信息分享平台,所有商家的最终归宿都是倒闭或跑路,也许是明天,也许是百年之后。请网友自行斟酌决定是否购买,风险自负。唯有数据勤备份方可万无一失。